【摘 要】 《我 11》是王小帅导演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 《青红》 一样将故事背景放在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的中国,反映的是知青后代的问题,是一部有精神自传色彩的电影。本文通过对影片中的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多 层次的叙事结构、层叠暗喻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解读,探究 《我 11》 中独特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 《我11》; 第六代导演; 纪实性影像; 多层次叙事; 象征与暗喻
作为 “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电影常用 比较文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他通常把自己 的感情融入电影当中,甚至掺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回忆。 他更关注当下都市城乡、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 年或者学生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题材。他注重写实,强调光 线、色彩和声音的真实性,经常用波澜不惊、质朴宁和的 镜头语言,带出情感内蕴、暗流涌动的故事。在王小帅的 电影中,充满了对个体生存、自由的关注与探询,对人与 他人、与制度、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和对抗,一种强烈的个 体意识的觉醒意向以及一种沉重的精神性指向。
《我 11》延续了王小帅作品的所有特点,以平民视角 来叙述故事,注重通过场景、表演、对白和化妆来体现生 活的细节。他采取实景拍摄的方式还原生活中的景象,大 量使用同期录音、跟镜头、长镜头、定点摄影来诠释一个 贴近现实的故事。看似缓慢的节奏和弱化的对白却强化了 人物的塑造,大量意象的隐喻和触不可及的事件却充满了 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动影片深层结构的递进与升级。就像 王小帅说的那样: “我觉得电影另外的一个功能是记录。当 一切都消失了,时代往前走。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珍惜和 保护。三线建设影响了这么多家庭。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留下一点点我们的记忆和痕迹。” 可能只有亲身经历那段历 史的王小帅本人,才能如此真实记录下那一段成长中的荒 唐年代。
一、纪实性拍摄
影片的背景定义在 “文化大革命” 末期,刻画生活在 西南小镇一个国有工厂支持 “三建” 的上海知识分子后代 王憨在他 11 岁那年和其小伙伴八拉头、卫军、小老鼠的成 长的经历。
王小帅导演借助一个 11 岁小孩的视角来展现那个年代 小孩的成长过程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作为第六代导 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成长经历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的 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随着市场经济开始取代计划经济, 电影也由艺术品逐渐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品,开始 打上商品的标签。他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又在 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接触到了 大量国外的电影理论,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 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的电影更 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 “不可言说” 的社会现实,一种 时代现象的记录与反思,更贴近现实。“文革”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而敏感的时期,它带给 一代人的伤痛是难以磨灭的。那个时代的人都活得小心翼 翼,那时的生命变成了最轻贱的玩物,可以随时被夺走而 不给任何理由。王憨作为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经 历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特有的食物、特有的游戏、特 有的生活用品、特有的生活场景。王小帅在拍摄手法上以 固定机位、快速跟拍、大量的中近景镜头、长镜头与特写 相结合,以类似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默默地记录着山区小镇 里小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整部影片的色调以质朴的灰白色 为主,配合那个年代特有的单调、平静的氛围,这跟影片 浓郁的怀旧气息十分搭调,影像的静谧之美很容易流入观 众心田,影片十分用心地复原了 “文革” 后期一个少年该 有的童年生活,满墙壁的标语,中国之声的广播,从视觉 到听觉渲染出 “文革” 的氛围。而对王憨学校家庭生活的 细致描述,让前半个小时的剧情充满了年代感,小平头、 红领巾、斜跨布包、二道杠、胸口挂着钥匙——小学生王 憨的一身打扮是标准的 “小赤佬”; 课堂里教唱的歌曲,还 有喊着口号的广播体操,夹在书中的烟纸,男生爱玩的玻 璃球,若干童年游戏的闪现都能触动岁月流逝的敏感神经; 小伙伴之间的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想买东西不如愿的时候 不吃饭跟父母斗气,大人围坐在一块乘凉闲谈以消遣,周 围孩子玩捉迷藏游戏,这些生活画面是王小帅努力呈现给 观众的一个时代的真实回忆,彼情彼景,情动情牵。
影片这种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很大程度增强了影片代 入感,人物在一个相对真实的年代背景下更容易被饱满地 塑造出来,为整部影片接下来多层次、高密度叙事结构的 展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多层次叙事
《我 11》 和 《青红》 结构一样,始于刺耳的广播,终 于空旷的枪声,而 《我 11》所深入剖析的层次却比 《青 红》丰富得多。影片的叙事结构紧紧围绕四个孩童的行为 展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具体说来,可以分 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是表象层面,作为主体叙述背景,主要讲述了 少年王憨告别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他与父母及 伙伴的关系,对少女觉红懵懂的幻想完成了他的成长 “仪 式”。这一层面不但展示了王憨童年本该拥有的天真与纯 洁,而且展现他在特殊的遭遇中引发的微妙的青春裂变, 是电影最为用心营造的结构空间,全片前四分之一都在聚 精会神铺陈时代背景与人物关系。第二层是深入层面,影片对于谢家变故的叙述是以王 憨“偷听”来的三场谈话组合出来的暗线: 一场是邻居围 坐在一块谈论的只言片语,提出情况; 一场是澡堂几个小 伙子的私下谈论,说明原委; 一场是谢家躲雨时王伯驹和 老谢的谈论,确认事实。这种多重断点暗示的叙事技巧保 证了 11 岁少年的视角真实性,暗中推动事件的发展与完善 人物的塑造,这部分其实是电影的主要情节支撑点,是丰 富整部影片叙事体系的重要纽带。
第三层是内在层面,这一层面揭示了王小帅 “残酷青 春”的中心内容,影片通过欲言又止的只字片语、成人们 敢怒不敢言的态度、青年们或疯狂或呆滞的行动,对那个 时代提出了质疑,通过谢家的悲剧和卫军哥的械斗事件, 引导观者思考那个时代背离人性的三线建设大移民政策对 当时的年青一代造成的影响,看似是对 《青红》 的延续, 实则是一种深层的批判与升华。
第四层是本质层面,所有的故事都起源于 “文革” 这 一荒唐的时代运动,人的生命被践踏,人的本质被异化, 当王憨在影片的最后一幕停下脚步的那一刻,“文革” 那个 时代的烙印将深深印在了他成长的记忆中,所以在影片看 似温情的叙事结构下面,隐藏了对那个荒唐时代的批判和 反思,
这四个层面由浅到深,层层包裹,用一双纯洁的双眼 见证一段残酷的历史,这种反差本身就提升了故事的内在 责任感,在多层次叠加的叙事结构中,王小帅并没有特别 突出某一方面,这四个层次好像就是曾经经历过的一个童 年的回忆,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却引导观众回忆起自己苦 涩的童年,关注那段消逝的荒唐岁月,就像影片开始的独 白说的那样: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 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 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 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 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三、象征与暗喻
作为一部描述敏感年代的电影作品,王小帅导演在表 现自我情感的展现上,象征与暗喻的手法屡见不鲜,通过 颜色、时空转换、对白、道具等巧妙诠释了自己的观点, 并推动影片的内在层面向前深入。
首先,影片以黑白默片的形式开片,将插入花瓶中做 静物的山菊花作为第一意象。就像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
《11 朵鲜花》,当山菊花由黑白变成彩色时,整个故事的基 调已经被暗示了,就像王小帅导演说的那样, “11 岁的孩 子本身就像鲜花一样,同时,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出生的 人,正好经历了 ‘文革’ 的 10 年,这些人经历了从婴儿到 少年,心理走向成熟的变化。” 而当插在花瓶中的山菊花再 次出现在谢绝红的窗台上时,强烈的反差再次展示了影片 对于那个时代残酷青春的反抗。
其次,影片中王憨父亲作为正在经历 “文革” 的成年 一代,他所代表的人群成为王小帅导演加以隐喻的重要表 现元素,其中包括王伯驹多次指导儿子画画的场景,王伯 驹对儿子在绘画上的培养暗示着他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 现实的一种无奈与反抗。另外,王小帅导演借着王伯驹的 口对印象画派赞赏有加,在分析光线原理的时候不无影射 地说,阳光照射越强烈的地方,下方反而更加黑暗。在这 之后,王小帅又两次用类似印象派的艺术手法模糊镜头模拟了王憨的主观视角,一是王憨淋雨感冒后,为表现王憨 高烧的神志不清,以王憨为视角对床头父母脸庞的模糊处 理; 二是王家和谢家在监狱中的对视,隔着冬天有蒸汽的 玻璃窗,画面达到飘忽的效果,直到被父母强行拉出后门 的那一刹那,无不都暗示了王憨的情感变化与成长。而影 片中对于 “文革” 背景的描述,也集中在酒桌上小心翼翼 的言语、珍藏的外国油画、唱到一半的歌曲、看不惯同事 被欺后王伯驹的反抗,等等,这些都象征着那个年代偏激 的思想、废弃的法律与停滞的文化。在那个到处是标语、 到处是革命歌曲的年代,对于类似于王伯驹这样的京剧团 小演员、老谢这样的上海下乡知青来说,无疑是一个精神 囚笼,这都暗中成为促进中心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再次,影片中的 “白衬衣”是叙事结构中重要的线索, 它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有其用意。第一次是买 衬衣,王憨和妈妈赌气,在饭桌上被妈妈批评,这是对儿 童特有情绪的真实描述,也是每个人童年都曾有的经历, 王憨第一次开始自己着装的重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觉 醒。第二次王憨的衬衣被谢觉强抢走,电影由此开始转入 对杀人案件的叙述,谢觉强的命运归宿与王憨能否得到衬 衣联系在一起,电影也就通过他的视角逐渐剥开案件的真 相。第三次是谢觉强被捕后,王憨收到他寄来的衬衣,这 是电影的结尾,也是体现故事感染力的重要情节,最后的 白衬衣象征着一种成熟,当那件白衬衣从代表高高在上的 荣誉与地位降落到杀人犯遵守诺言的凭证时,王憨开始真 正反思与蜕变,所以,在听到枪决谢觉强的名字时,那个 慢慢停下脚步的背景,是无比厚重的。
四、结 语
《我 11》更像是导演王小帅用其童年记忆的碎片堆叠 起来的一个记录影像。影片通过单层次发展、多层次渗透 与暗喻的叙事策略,传达着一种蕴涵在内心深处的不屈、 反抗的精神。这种叙事手法在商业电影云集的中国院线并 不讨巧,随着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管虎、宁浩纷纷向 市场倒戈,王小帅导演仍固执带着他的 《我 11》 传达着质 朴的情感,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每一个镜头和叙事技巧,包 括人物内心表达出来的或者尚未言语的,都是对一个成长 中的时代的真实记录与反思,虽然它不是至臻至美的,但 它独特的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让我们了解到曾经的那一代 人在一个特殊年代的生存状态,不娱乐,不商业,但最真诚。
[参考文献]
[1]周传基,周欢. 影片解读[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王丽娟. 影视鉴赏与影评写作[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 社 ,2 0 1 1 . [3]《我十一》: 一个人的童年,一个国家的童年[OL]. http: / /i. mtime. com/6465458/blog/7386398/. [4]启蒙的礼成———评《我十一》[OL]. http: //i. mtime. com/ kevinfox / blog / 7384266 / . [作者简介]李世东( 1987—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 2011 级硕士研究生,衡水学院讲师。主要研 究方向: 影视与动画制作。王文中( 1975— ) ,男,湖南衡南人,硕 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 影视与动画制作。来源:电影文学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