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studio.com

电影节搬到海云台有些伤感,新人不是没有而是转向了

釜山电影节20周年

我第一次来釜山,应该是97年的《扁担姑娘》,因为94年《冬春的日子》拍完之后,去的柏林。那时候它应该才第二届,刚刚开始,方兴未艾。因为已经不是新导演了,我的片子过来也只是参展,对主竞赛单元并不太了解,记忆不太深刻了。

老实讲,我第一次来时釜山才刚开始有雏形,完全没意识到日后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候还在南浦洞,我们住在一个半山上,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我们安排的酒店,是特别古色古香的传统老酒店。因为年轻,电影节没被那么多媒体重视,没现在这么多的人过来。

大家也都是刚开始有几部片子的年轻人,被釜山召集,就是吃啊喝啊,然后在街头逛,偶尔去看看电影。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釜山最大的好处和优势之一,就是很开放,这一年叫得出名字的好电影都集中在这一块儿,慢慢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数一数,到现在我也来过四五次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慢慢的,见到的朋友越来越多,彼此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刚开始来,都还在奋斗着,彼此听说过名字。再后来,一个个都已经很有成就了,从原来只是点头打招呼,慢慢到一起喝酒交流。

釜山的这种熟络真的很奇妙又有趣。我记得很清楚,去年去威尼斯电影节,我和 洪尚秀一条船从机场去丽都岛,结果彼此都不说话的。离开威尼斯时,碰到塚本晋也,也是一条船,也都不说话。但都到了釜山以后,街头拐角上碰到,就可以很自然的喝酒聊天,这个特别有意思。

当然,每次来釜山,我最经常聚的还是那帮比较熟的电影人,比如金基德,我们第一次相识是在土耳其的一个电影节,后来每次来釜山都要一起喝酒。然后就是李沧东、奉俊昊、 文素利这些导演和演员。

这几年,电影节搬到海云台以后,对我们来说是有点儿伤感的。南浦洞那条当年聚集电影人的小街,我前几天刚刚去过,到了晚上差不多就都关门了,冷清了许多。但现在海云台这边的几条街道的馆子就火起来了,就一下大家都挪到这儿了,这也是电影节有趣的地方。

硬件上,我的体会是,虽然是有了独立的配套设施,但如果在国内,你要突然之间变成他们这样,也不是不可能。釜山是做了几年之后,在海云台这边做电影中心,政府觉得很重要才投资慢慢做起来。但在中国办电影节,想要在硬件上达到釜山标准,那是分分钟的。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软件。釜山的志愿者有口皆碑,真正为电影服务,选片上也是一流,如果你呆的时间足够,可以在这里一次性集齐三大电影节最好的片子。我们呢,办电影节还是过多的铺张,觉得好像电影节就是走走红毯、曝曝光,把自己介绍出去,就爱谁谁了,这实际上都是本末倒置的。

当然,也有些人说釜山这几年没推出几个牛逼新人导演,我觉得赛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跟现在的整体趋势有关系。你想,当初像贾樟柯或者是其他年轻导演在这里拿奖,已经是十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中国媒体、包括全球范围对艺术电影的关注,也比现在要高,所以投身于这样的导演理想和愿望的人也多,冒出来的人自然也会多些。

现在,中国本身已经不关心这个了,拿不拿奖、有没有天才型的导演已经无所谓了,他们现在就关心把市场做好就好了。当你的导向无所谓的话,可能很多人、包括可能诞生的种子选手自然也就转向了,你再让他从这里冒出来的可能性没了,你以为没有了,可能不是没有了,只是大家不需要了,淘汰掉了,转方向了。

其实,别说是釜山了,有些华语片到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都被屏蔽掉了,这是种双向屏蔽,一方面是政府角度不允许,但另一方面,现在都是自媒体,大家也都不那么关注,这个就挺可怕的了。

今年釜山,我是来做他们这个亚洲电影学院的院长,然后在亚洲色彩大师单元,和 王珞丹一起拍了个短片《玉米人》来展映。这个单元除了我以外,还有阿比察邦,河濑直美和林常树,我们各导一个短片。

我还是觉得,像釜山这样的电影节你要常来,介绍和推荐你的片子,慢慢给当地观众留下些印象,让大家对你有新的认识。至于釜山电影节在未来发展上存在的所谓瓶颈,我觉得不需要改变,很多东西,你保留一个传统到一定时间,慢慢的,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会发散出来。

来源:腾讯

Share this article
Shareable URL
Prev Post

王小帅:电影深处是故乡

Next Post

孤独逆流而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ad next

卢森堡电影节采访记录

• 在你同意出任此次电影节的评委前,你知道卢森堡是一个电影生产国并有它自己的电影节吗? 不知道。确实不知道。因为我们往往知道比利时的电影很厉害,很好,但是比利时和卢森堡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很清楚了。 Honestly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