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studio.com

尊重每一部电影的类型特征与诉求

王小帅在2014年中国导演协会表彰发布会上的演讲

会员朋友、媒体朋友大家好!

我代表初评委成员来对这次初评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下简要的介绍和汇报。

相对于去年,今年收到报名影片的数量略有减少。去年的初评入围是25部。而20至25部,是协会希望的一个首轮入围影片的数量。所以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在报名影片里面取25部,比例是不是太大,在征得了同意后,为了尽量取其精华,我们将这次的入围定在了18-20部之间,最后以20部结束,取了上限,也符合协会的要求。

虽然报名影片总量没有多于去年,但类型依然足够丰富,也不乏佳作,很多都难于取舍。

这次的初评委成员除了有我,还有李玉,程耳,郑大圣,还有一位要特别提及的就是在评选工作中突然离开我们的路学长导演,在他参加的会议中他已经给出足够多的他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想除了送上哀悼,更要送上感谢,谢谢学长。以上几个评委,一致的观点就是:我们第一是观众,第二还是观众,但是职业观众。对于观看的影片要有职业角度和评判标准,这也符合导演协会这个专业表彰的特性。第二,就是尊重每一种类型(因为协会的这个奖在报名阶段没有门槛,所以兼容了各类型的电影且无论大小、类别,但前提是有龙标)。尊重每部影片的类型特征,或者说类型诉求,在这一线索上去评判它的质量,这样就会让不同类型和诉求的影片都有机会。第三,就是发现在创作中具有突出的创新理念,不陈旧有新意的作品了。因为,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影片,不能因为仅仅锁定一种类型就表示完成了你的诉求。

虽然在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不是每种类型或诉求都有足够清晰的划分,但已经呈现了这一好的势头,其中有的完成度高一点,有的还待努力。

我们需要观看的大部分影片,都是春节前就已经送达到每位评委手里了,所以我们各自有足够的时间来看片。然后在2月19日到20日两天里,我们做了集中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补看了因种种原因未送达的片子。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不受影片已有的、影片之外的效应的影响,而只专注于影片本身的呈现。从专业的角度,对导演、编剧、演员、制作的完成度等加以审评。且更进一步地对电影的镜头语言、美学观念、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去考量。虽然电影实在是一种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文化商品或艺术作品,但因为有了以上一些基本的标准和观念,我们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使这个不容易的工作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程序下进行着。

有的作品,在几次的讨论中迅速获得了一致的意见,或保留,或放弃,当这样的一致性出现的时候,这部作品就有了它的位置,一旦出现不好马上定夺的时候,我们采纳多数人的意见。最后我们反复确认数遍,并留下很多时间供各位再度思考,保证每个人都没有新的意见后才最终确定。

以上就是这次我们工作的基本观念和程序。

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好的今天,导演协会的这个表彰无疑为这个形势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尤其是由所有导演评选出来的这一荣誉,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一部高品质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业态及环境的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除了恭喜入围的电影,也感谢参与的每一部影片。

在我的汇报结束之前,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几个评委在看片时一个令人高兴的心情,就是这次出现的青年导演,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些首次或二次执导大屏幕电影的导演,除了大家熟悉的作品外,还有一些他们的作品可能大家在市场上很难看到,有的甚至看不到,更没有足够的资讯信息,但这次的几部这样的影片表现都极其出色,它们毫无疑问地填补了中国电影忽略的一个空间。它们制作成本不高,更没有夺人眼球的噱头,但它们却真诚、朴实动人,美学追求清晰、到位,完成度很高,且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而这些正是一部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品质。因为有它们的存在,为这次评选带来了一抹亮色,甚至是希望。

上面提到,协会的这个表彰,在初期的报名过程中是不设门槛的,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作品积极报名。

谢谢导演协会,特别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妥贴安排,谢谢我们的几位评委,谢谢大家的信任。

注:文中括号部分为导演协会注释。

2014年3月18日

Share this article
Shareable URL
Prev Post

我们从来没排斥过商业化

Next Post

不硬挤观众眼泪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ad next

拍电影最重要的是感受

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师班讲座摘录 真应该学韩语。听这些人讲了半天,我就听懂我的名字和《青红》,其他说的什么我都不知道。这样也挺好,我就只当是夸我呢吧。…

在创作上要做一个傻子

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 主持人(李迅):大家好,下面请王小帅导演发言,他的题目是“聚焦质量、共赢未来。”    …

芒果大课堂

1985年,我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书,算是踏上了我此后漫长电影之路的第一步。四年之后从学校毕业,同所有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一样,我的状态也是迷茫的。才发现在社会中要面对的与学校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就一定能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