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studio.com

Stimmen aus China采访记录

1. 《闯入者》是您基于个人经历的、关于三线题材的第三部作品,与前两部作品相比,您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传达什么?

是前两部的延伸,前面的《我11》背景是1975年文革结束前后,《青红》应该发展到1982、1983左右,80年代真正要开始改革开放的时期,《闯入者》是讲现在,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延续到现在。延续到一个人变老甚至死去,后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对个人如此,对社会更是这样。一个社会在某一阶段形成的事件,对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是深远的,不是你想要健忘或者屏蔽就可以回避的。


2. 这部影片中加入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涉及到养老问题、婆媳关系、同性恋等话题,您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如何?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主人公生活的当下,主人公的年龄决定她是从过去走过来的,从年轻人然后有社会和生命的经历走到现在,那么她对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就会提出疑问,这些问题在她所涉及的面里涵盖了养老、婆媳关系,包括孩子同性恋的课题,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现实的一些问题,但从根上看,这里面所涉及社会变化是和她这一路走过来的经历相关的,所以我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观念和社会的变化是丝丝相扣的。所以我们未来或现在对这些问题的观念的改变都会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同时会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过去的传统,历史、政治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3. 《闯入者》曾在2014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现在又在德国院线上映,您所听到的,这部电影在海外获得的反响如何?

在海外任何地区的上映对我来说都是很高兴的,特别是《闯入者》这次在德国上映,我觉得更是一种期待。至于反响,我希望可以慢慢地获得,获知一种反馈。之所以在德国上映更高兴的是因为其实我们在一个国家对历史的反思上都有一些这方面的探讨,特别是德国。我们所知道的德国二战的历史,德国是对历史反思做的最彻底的一个国家,因为这种较为彻底的反思,在一定时间里给德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良性的影响。我觉得能够面对和反思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行为是值得让人赞赏的。

4. 很多在国外获得好评的华语电影在国内都相对比较冷门,您认为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纯粹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能看到的华语片子也不多,能够进入的也是少量,因此也不能以偏概全。华人观众在国外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部分,所以这些也不能做一个很权威的比较。但是有一点,一些国内相对现实主义、比较个人化的表达书写的电影容易获得跨越语言和生活习惯的认同,从中都能看到自身人性的一些东西。这些和娱乐片、商业片不一样。同时,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电影、作者型电影,更容易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容易在艺术上或审美上获得大家的认同。

5. 您认为,是否有一些特定的中国主题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得到认可,例如文革,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等?

其实我并不很清楚什么样的主题在海外可以得到认可,因为我认为无论如何华语电影在海外只能算是异类和极端的少数,它不能占据主要的市场,所以也没有办法用这样的东西来衡量究竟什么东西最受欢迎。我觉得在创作的层面上最重要的还是导演通过他自身想要表达什么、关注什么,而这些东西恰恰可能触碰到一些社会、民生,在审美上、语言上都力求创新,这些东西可能是可以跨越国家和语言障碍的。

6. 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否考虑过融入一些国外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元素?

回答同5

7. 说到中国第六代导演,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文艺片”“个人主义”“小人物”这类标签,您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之一,怎样评价自己这一代的导演和作品?

不评价了。说过很多年,这些标签也是相对比较狭隘的,都不能真正地去触及到这些导演的真正的价值。而真正的价值也还在过程中,也没有办法主观的去评判。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个体的书写,个性和对价值观的坚守是第六代导演比较重要的一点。

8. 您曾经说过这是 “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您如何处理娱乐消费与严肃电影之间的矛盾的?

我其实没有能力处理两个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两个之间本来就没有矛盾。现在或许形成了问题,只能说明大的环境出了问题,其实这两个之间都是手心手背亲兄亲弟没有什么矛盾的,我个人能做的只是在创作的层面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放到电影上,因为人的精力也很有限,时间很短暂,能够做一些和现实有触碰的我认为是最值当的。

来源:Stimmen aus China

Share this article
Shareable URL
Prev Post

第16届华语电影传媒盛典提名人特刊

Next Post

专访王小帅:首部“纪录片”其实是一次影像实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ad next

专访王小帅:首部“纪录片”其实是一次影像实验

1月下旬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上,除了参加竞赛的范俭、王久良外,中国人的身影还出现在展映单元甚至评委席上。但影院之外的创投论坛上,一位嘉宾的身影有些令人意外,这就是以剧情片知名的导演王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