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studio.com

50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就在我们约访王小帅导演之前,他的工作室刚刚经历了一次搬迁,记者去的那天,房间里还未完全收拾好,但其间的摆设样貌,已现雏形。

新的地址,新的环境,对于王小帅及其团队内的成员而言,或许,也意味着一次新的开始。

因为个中事宜,正在大理潜心创作剧本的王小帅于近日返京,并即刻接受了《看电影》杂志的独家专访,他就当下的电影内容以及新兴的制作技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言辞之间,隐隐能听出他多年来诚恳而质朴的那种坚持。

时至今日,距离[闯入者]在内地上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坐在我们面前的王小帅,似乎也已从当年愤怒却无奈的心酸中平复下来。如今提起电影,他会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变化。

“做过这么多年电影之后,对电影的心态,对电影带给你的反馈,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王小帅三言两语道出了自己入行多年的改变,今天的他,已不会因为脑海中灵光一闪的念头,不顾一切地扛起摄像机赶赴片场。

更多的时候,思考与最终的定夺,成为创作前必要的环节。

▲或许,这种小心翼翼,不失为一种成长后的沉着与老道。

很少有人想到,王小帅的导演生涯,开启于一个“非公映”的场合。

1993年,王小帅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冬春的日子],可惜的是,影片至今未能在国内院线上映。

谈及该片的第一次放映,王小帅回忆说,当年在国外,说起这部电影,大家很好奇,“不是北影厂的也不是上影厂的,怎么就可以拍电影呢?”后来实在没有地方放,就到电影资料馆借了两台放映机,跑到一个丹麦朋友的家里,在客厅架了一块白布,放了一场。

▲这段经历对王小帅而言,“是第一次把一个东西投射到银幕上,交给观众反馈。是一次很特殊的放映。”

到2003年,市场解放,对于拍电影,王小帅不必再有过多顾虑,至今天,13年的时间,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水准已然今非昔比,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一种鱼龙混杂的包容。

“现在看到的发展阶段里,看到一些对电影的吐槽,很正常,因为快速消费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电影质量的参差不齐在王小帅的眼中,不过是市场特性之下,自生自长的产物。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些“商业大片”概念之外的作品,同样能找到很多观众。

▲今天的王小帅,几乎褪去了对于“艺术片窘况”的尖锐愤懑

后来,王小帅带着[冬春的日子]去了柏林、戛纳,本以为在国内放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成想回来之后,却接到了“不让放”的通知。“我们当时所说的地下电影、独立电影都是这么冒出来的。完全都是非正常的。”

王小帅早年间的经历一直在印证着什么叫做“大起大落”,一方面,他的作品被告知不能在国内上映,另一方面,却又获得了国际方面很好的反馈。伊始,对于种种限制,他会有不平,“就像作画,你买点颜料,你画了幅画,难道还不允许买颜料画画吗?”

“03年以后我说,未来要改变,让市场繁荣,让艺术片有生存空间。”这是当年王小帅给电影的承诺。虽然他知道,改变,要比前十年他一直在苦等的,所谓的“市场开放”难得多,

但起码这份打算,解释了王小帅往后多年对艺术电影的执着。

内容之外,王小帅同时对新兴的电影技术亦颇有看法,“把电影当成一种视听享受,是很正常的事情,挡不住”,他并不认为,时下受众广阔的3D制式全无道理,采访之余,在与同样注重技术的联想ThankStation对谈的过程中,他的一句话,令我们印象深刻,他说技术的流行“一定是一个方向,而且现在就发展速度来说,中国也会很快跟真正的技术接轨。”

无论如何,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抱以乐观的眼光,总归不是坏事,况且,在当下的华语片环境下,依然存在不少为电影真心实意付出的行业与个人。相信这份努力,会有明天。

▲“故事电影人”的标签,是众多电影评论人对他创作态度的一种首肯,亦是观众用来表达热爱“王小帅电影”的一种方式

刚过完50岁生日的王小帅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新作[地久天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发,横跨二十年光阴,讲回忆,讲岁月。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小帅已近沧桑,谈话最后,他说:“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在电影面前自己还是个小学生,所以,50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来源:《看电影》

Share this article
Shareable URL
Prev Post

拍电影最重要的是感受

Next Post

王小帅要为自己的剪辑师,监制一部动作喜剧 | 上海电影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ad next

不是我另类,是整个社会病得太厉害

在青春片被过度消费的当下,有一位导演有些另类。 您怎么看热门IP翻拍成电影成为赚快钱的捷径?您怎么看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 问及这些问题,他会顿一顿,说我不懂那个,或者干脆反问你,什么是IP,然后诙谐地说其实我也懂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