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片被过度消费的当下,有一位导演有些另类。
您怎么看热门IP翻拍成电影成为赚快钱的捷径?您怎么看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
问及这些问题,他会顿一顿,说我不懂那个,或者干脆反问你,什么是IP,然后诙谐地说其实我也懂IP。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感知,只是电影不可能把一个电影把所有的都囊括进来,只能是每个人去表现他最想表现的那一部分。所以电影表现的就是导演或编剧在这个现代生活里面或者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感受、他的思考,是具体的生活引发他一些想法。”
4月30日,王小帅“自传三部曲”收官之作《闯入者》即将上映。在接受《首席娱乐官》专访时,王小帅坦言,《闯入者》就是“我在生活里的一个感知”。
“生活就是这样,这个刺扎着你疼就行了,如果说你这个刺扎着你不疼,那你就离开生活了。”
整个社会需要思考,而不是“被迷失”
独居老人老邓的生活被一系列离奇事件闯入,突如其来的骚扰电话,被砸的玻璃窗,小区里的入室盗窃杀人案等事件令人揪心,谜团的背后似乎包裹着一个神秘的复仇故事,随着节奏不断递进,影片的紧张情绪一触即发……
《闯入者》以“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离开贵阳多年的知青老邓,生活中突然出现一系列匪夷所思之事:家中不时响起沉默来电,屡次“碰遇”似曾相识少年,小区里发生谋杀悬案……为了寻找答案,老邓故地重游,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部影片还是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是在叙述上尝试用心理惊悚的方式,抓住人对未知的恐惧,一步步展开剧情,直到最后揭开谜团。”王小帅说,《闯入者》追溯了当下社会价值观、个体命运、家庭关系的形成根源。
《闯入者》和王小帅之前的《青红》、《我11》被称为“自传三部曲”,背景都是王小帅生活过13年的贵州,灵感来源于三线给王小帅留下的特殊烙印。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王小帅认为,这个世界很浮躁,总得有人沉下心来思考。
“像我们父辈这代人一直到现在,他面对当今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以及传统家庭结构发生的一些变化,他会怎么想?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去面对?比方说我们的小孩,很小00后或者再往下小,一出生出来你给他一个iPad他就可以点进去,这是我们都很惊讶的,但这代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自然就会有这方面的灵感。而我们那个时代可能只能在山里面捉个蜻蜓、叠个纸飞机就不得了了,所以一代一代人他的境遇会变化,那么我们上一代经历这一切,例如影片中的老邓(吕中饰),她又怎么去面对,我们会说她可能都跟不上时代了,那她要怎么面对如此庞杂的世界?”
王小帅认为,这种对于上一代人的关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是断裂的,“整个社会仿佛堕落到不需要再去思考了,实际上不是我是一种‘另类’,而是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需要在坍塌,整个社会病得太厉害了。”
周立波曾辛辣评论,王小帅十年来一直不成功的原因,就是“靠自恋就想吸引观众”。同为“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不如贾樟柯那般长袖善舞,他孤独地创作,保持两三年一部作品的频率。作品虽然屡屡入围三大电影节,但票房始终是王小帅的“痛处”。
当问及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坚持拍所谓的“文艺片”,王小帅反驳说:“我不存在坚持,相反我觉得不管是年轻人也好或者整个社会,都需要去思考你的个人的判断是什么,你作为个体有没有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价值观,你个人有没有能动性、选择性,还是你根本就没有理智,根本就不会思考,就是随大流。今天iPhone7出来了以后,排两天队非得要买个iPhone7,然后你没有iPhone7能不能活,能不能还成为你自己,这个都是年轻人在这个社会中‘被迷失’了,我们老一代人也曾经被迷失一直到现在。”
中国没有所谓“艺术片市场”,口味还没细分
对这样一部充满犯罪元素的作品,王小帅表示,“电影有点黑色,有点犯罪意味,一环一环的到最后,观众才能解开一个谜。”
影片最后,被复仇情绪冲昏头脑的青年不慎从窗户坠落,导演王小帅给观众留了一扇半开的窗,有网友评价“结局处心脏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怦怦直跳”。
《闯入者》极具冲击力的的结局堪称“神补刀”,超级反转让人意想不到,所以有人把影片归为悬疑惊悚片,在《首席娱乐官》与王小帅的对话中,他并不认为这样认为。
“您为什么会想到尝试这样一个新的题材,带点悬疑惊悚片的感觉?”
“这个电影就是其实是和我一贯关心的题材是一样的,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情感关系中被一个神秘的东西闯入打搅后,给整个家庭成员带来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包括观众观影的感受是自然生成的,不是我给它的。”
如果非要把《闯入者》归为某种类型片,王小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剧情片,“剧情片里面有很多元素可以放进去,所以观众进去看完以后,偏向于什么不偏向于什么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他可能会觉得这个什么类型都不是,也可能是一个让他觉得新的一个类型,他会自己创造一个词,我觉得这都是很有趣的。”
同时,他认为“严格上说中国是没有艺术片市场的”。单纯的艺术片确实是中国电影的类型非常重要的一份子,贡献了很多。因为中国电影受到全世界电影的关注,就是那个时候出现了一些新的导演,那些敢于探索的或者是非常有突破性的,跟传统的电影观念不一样的有突破性的手段的电影。今天我们经常说要走出去,实际上我们中国电影早就走出去过,只是和以前的走出去不一样。现在我们的商业市场很好,但商业市场很好和文化的输出是不一样的。相反我们的电影不是走出去的问题,而是现在有很多很多的外国制片商想要进来,想到中国来,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市场这么大,你们这么快拍完片子就能够挣到那么多票房,大家看到这个潜力。
“在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好的局势下,对国产片而言其实就如何保持住自己固有的市场,跟人家合作来把它做大,同时也不要忘了中国曾经有过我们的文化品牌、艺术品牌的输出。所以所谓的艺术片、商业片之类现在来讲可能还是奢望,大家现在刚刚开始做蛋糕,口味还不分,只要是块蛋糕就先吃,以后才能分出口味。”
反应比较慢,还是用心做好电影吧
“您对好作品的定位是什么样子的?”
“就是观众有没有感动,你得用故事打动我,其实你拍东西自己用不用心,专业人士看得出来,观众也看得出来。什么是好电影,就是你要有感情。”
当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流观影人群,很多人都奔着90后去拍电影,一时间,青春片泛滥。而王小帅,却用他的视角去关注一个比他年龄还大的老太太。
王小帅本人拥有动荡的生活经历。他出生在上海,四个月后随父母响应号召,去了西南三县的贵州,在一个聚集了东北人、上海人、北京人等等的封闭环境里长大,安居在自己的“小王国”里懵懂观察外面的世界。后来,又因为父亲的工作调令,举家搬迁去了武汉,再后来,王小帅在武汉学习绘画,考去北京中央美院附中,大学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大学毕业后,王小帅被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因为一直苦于没有拍片机会,王小帅终于在一次北京领导来视察后对自己所处的状态彻底死心,偷偷打包好行李,独自“惊心动魄”地逃回了北京,后来,回到北京的他借了钱拍了电影处女作《冬春的日子》。
作为曾经“大三线”家庭的一员,王小帅十三岁才离开“三线”贵州。10年以前,他开始创作《青红》,“大三线”群体被提出来,他耐心为每家媒体解释大三线这个政治议题。十年之后,这个议题已经被他拍成了三部曲,《闯入者》,则是他对于父母一辈,也是对“大三线”一代们集体老去的现状,和遭遇现代社会不适应的焦虑。好
虽然现在的观影主题是年轻人,但年轻人就只需要青春片?王小帅认为,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年轻,他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所以年轻人消费的都是快餐品,一个年轻人如果说是给他一个电子产品他高兴得不得了,给他一个价值连城的瓷器的话他可能扔碎了,这个时候你怪谁?你告诉他这个是价值几百万他不知道,他还没长大,他当然喜欢用电子产品。只有你有了钱有了资历了才能鉴赏很多的古董,鉴赏很多的艺术品,这时候难道说艺术品就不需要了?
他觉得自己反应比较慢,同时他又有自己的坚守,认为做艺术的人还是要沉下心来。“马云真的是永远站在最前沿去感知这个东西,现代社会确实是互联网时代,高精尖的IT时代,学过那些的他可能会更敏感地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是搞艺术的,那从事艺术有的时候是需要沉下来的,不是很快地从‘面’上去感知。因为人都是人心都是肉长的,观众需要体会的是人的感情,人在这个社会里的心情还有处境的变化,这一点说还是需要坚守的。”
“我是属于反应比较慢的,太时尚的东西我判断不出来嘛,不行,我没有这个脑子。所以我是属于宁愿活在最简单的农耕社会的那种。生意人的特点是很敏感,很会利用、很会抓住某个点,所以他们挣到钱了,不管是快钱还是慢钱。我不是那么敏感的人,那个挣快钱的脑袋瓜子我不具备。”
王小帅强调,钱很重要,每个人都发财了是挺好,但另外一方面是当大家都去这样做的时候,假如说大家都不用心做电影,留下一些东西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等于说就是快消品,就是一次性消费品,给未来留下的精神财富越来越少,这是需要谨慎的。
没有一部电影的投资是草率的,也没有一部电影的投资是出于对电影的恨,《闯入者》不仅是王小帅的“三线”终结篇,也凝结了所有投资人对电影、对王小帅、对那段旧时光的期许。王小帅所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是被社会观察的一代,他拥有自己的坚持。在充斥着喧嚣的电影市场洪流中,这种坚持成了一种孤勇、一枚符号。值得一提的是,《闯入者》在宣传发行环节与在线电影投资平台“投电影”网合作,筹集100万元用于影片宣发,玩了一把众筹。选择将这一项目投放上线,召集的,是跟王小帅一样,对中国能拍出好电影仍抱有信心的人们,是真正热爱中国电影的人们。
虽然反应慢了一点,但王小帅也在适应时代,防止落伍,他指着自己的iPhone6说,“我也用”。
不是不懂,只是不能随波逐流。
来源:首席娱乐官